前几日翻到一个古代的医案,说有一个人总是忧思焦虑,后来出现了心悸,浑身没力气,常常感到疲惫倦怠。医生看完后,给他开了归脾汤二十剂,服之痊愈。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平常的压力大,也就免不了经常出现“忧思伤脾”的问题,思虑太重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耗心血”,更是会伤害到我们人体的气血化生之源脾。
此时我们今天的主角归脾汤就要有用武之地了。
人参12g,白术9g,茯苓12g,甘草6g,黄芪20g,当归12g,龙眼肉15g,酸枣仁15g,远志6g,木香3g 。
水煎,温服,可加1枚大枣,3片生姜。也可以加倍药量,制成蜜丸,每次服用10g。
本方的主治是心脾气血两虚,而由此导致的常见症状具体就包括了心悸、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等。
此外,本方还常应用于脾虚导致的便血、月经崩漏、皮下紫癜等等。
说起归脾汤,为什么大家熟知的思虑伤心血,方名却强调了“脾”?
这就足见脾对于一身气血的重要性!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脾胃也在人体脏腑中有着极为关键的重要作用。
脾胃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就好像食物通过灶台做成可口的饭菜,五谷杂粮进入体内也要先依靠脾胃的生化、吸收才能转变为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
此外,中医还认为脾主四肢肌肉。
所以,如果患者的脾胃受到影响,气血就会亏虚,四肢肌肉也得不到濡养,也就会出现“面色苍白”“舌淡唇白”“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等典型症状。
因为脾虚是导致血虚、心悸的根本原因,所以施治的重点不在于补血,而是重在健脾,只有脾胃好了,才能正常生化气血,使营血充盈,从而改善上述种种症状。
所以方中选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来补气健脾。
血虚补脾,也正是因为气血由脾生化,且养于脾的缘故。正所谓“阳生阴长,血生于脾”,只有脾胃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才能充足,这也是治疗脾虚血亏的根本。
而除了补气健脾的药物之外,自然是少不了补血的药,毕竟已经有了血虚的症状,兼补其血也是理所当然。
血液是精微物质所化生,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阴阳属性上属于阴。倘若气血生化不足,四肢、心神就失去了营养滋润,且阴阳不能平衡,于心神方面容易出现失眠、心烦等症状,在全身就会表现为唇淡脉细弱以及面色萎黄等。
所以本方中要配伍龙眼、当归来补其心血。
此外,虽然全方并没有一味明确的止血药物,但却因为气能摄血的缘故,所以补气充足后就能有效止血,这也是针对病机施治的典范。
最后,再佐以少许木香,发挥其行气的作用。这里使用得十分巧妙,因为上面用了大量补气补血的药,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等等,这就好比节假日大量车子出行,很容易发生堵车,尤其是这个路况还不太好(脾胃本来就比较虚弱)。
木香在这里就能发挥一个理气醒脾的功效,就好像交通警察一样,使得这些滋补之品补而不滞,能够顺利通畅地发挥它们补气血之功效。
否则很有可能气血没补起来,反而气滞血停,使得脾胃运化更加艰难了。
方中人参滋补元气于下焦,白术、茯苓、甘草健运脾气于中焦,黄芪充实卫气于上焦,使得上中下三焦元真皆能得到补益,自然就能固护气血,若再加入生姜、大枣,则调和脾胃、益气养血的功效就更为显著。
而至于健忘、不寐的症状,除了滋补心血之外,方中还选用了远志来开其心志、酸枣仁来安其心神,从而实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目标。
本方征象反映的是心系血虚,却从补气健脾论治,虽然是心脾同治,但重点在于补脾,脾气旺盛,则血有所生,血脉充盈则心神可以正常安放,正所谓“神有所舍”,才能“血有所归”,总而言之,是气血、心脾相辅相成的良方,也是从气血生化关系施治的典范。
归脾汤一方所治病证中,脾虚气弱是根,其余的心神不宁、血不归经等征象都为表象。那么,常见症状可包括如下几点:
1.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
2.四肢倦怠乏力,食量减少,面色萎黄(这点尤为关键,与舌淡脉弱同为本方辨证依据)
3.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前期量多色淡,或月经淋漓不止
4.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有上述症状或表现的朋友,平时需要注意日常脾胃调理,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脾胃的食物,可适当加强运动,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咨询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